我们都知道,混凝土在行业内又被叫做“砼”,可是几乎很少有人清楚,这种叫法的由来是怎样的。今天,太平洋搅拌站就给大家详细讲解下,“砼”背后的渊源。
一、“砼”是近现代发明出来的字
“砼”的唯一含义就是混凝土,而中国古代并未发明、生产过“水泥”(尽管火山爆发,有可能产生天然水泥),也就更谈不上“混凝土”了。那么,既然混凝土是近现代的发明,“砼”字自然也是近现代发明出来的。
“砼”字的发明人叫蔡方荫,是一位早年的清华学子。他在1953年发明了这个字,之后很快便在工程技术人员、大专院校学生中得到推广。
1955年,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,在审定颁布的《结构工程名词》一书中,明确推荐“砼”与“混凝土”一词并用。1985年,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“砼”与“混凝土”同义、并用的法定地位,使之成为我国“工程专用字”。
二、字形:“砼”字拆开即为人、工、石
从字形上看,“砼”字创造得很巧妙,也很有道理:把“砼”字拆成三个字,就成为“人、工、石”。
混凝土就是指由水泥、碎石、砂、水,按照一定比例拌合而成,待凝固之后形成的一种坚硬的块状物,可不就是人工制作出来的石头吗?
以前搞工程的时候,没有电脑,所有的设计数据都需要用手写,而混凝土的使用率非常的高,可是混凝土三个字出现频繁,字写起来也麻烦,写起来费力又费时。于是有人就在写混凝土的时候,用“人工石”来代替混凝土,后来出现了“砼”,也就简化成一个字了。
要太平洋搅拌站小编说啊,如今我们在行业相关文件书写中方便了那么多,还真得感谢“砼”字的发明。
三、读音:和“铜”同音
“砼”字的意思是混凝土,可是读音却和混凝土没什么关系,它念“tong”,和“铜”同音。
这是因为“砼”的读音正好与法文“BE—TON”,德国“Be—ton”,俄文“BE—TOH”混凝土一词的发音基本相同。
这样,在建设领域中更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,于是砼字的读音就被确定为“tong”了。
如今,“砼”字的运用已经非常普遍,我们在运用的时候,最好也能清楚这个词的由来和渊源哦。
太平洋搅拌站,用近20年经营专注于混凝土行业,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知识和实践经验。我们愿与同行共享经验,实现合作共赢。欢迎各方与我们合作,如有意向,请拨打页面上方的热线电话,我们期待您的来电!